獵豹瀏覽器怎么設置菜單字體大小 epub格式怎么開?
epub格式怎么開?ePub是一個自由的開放標準,可根據設備特性,以最適于閱讀的顯示。1.epub可以用stanza打開,也可以用Firefox、Chrome上的插件打開。2.國內的獵豹,360,等雙
epub格式怎么開?
ePub是一個自由的開放標準,可根據設備特性,以最適于閱讀的顯示。
1.epub可以用stanza打開,也可以用Firefox、Chrome上的插件打開。
2.國內的獵豹,360,等雙核瀏覽器都可以使用Chrome上的相應插件。
3.EPub使用了XHTML或DTBook來展現文字、并以zip壓縮格式包裹內容。
4.EPub格式中包含了數位版權管理相關功能可供選用
在安卓手機上建議用 多看 進行打開閱讀。
動物界也存在教育嗎?和人的教育是一回事嗎?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的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上學步入社會,孩子的最終走向都與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那么,教育是人類社會獨有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在自然界中的動物父母們也在努力用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后代成為一只合格的動物。
近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就對動物們教育子女進行了研究,下面我們就結合論文來看一下:動物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它們的教育與人類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動物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對于任何動物來說,“活著”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能夠更好地活著呢?食草動物要有及時發現危險的能力和極強的奔跑能力,食肉動物要有強大的捕獵能力,這樣它們才能活得更好。
這種關乎生存的技能,一方面來自于動物的本能(基因),一方面就來自于父母的教育了。我們先來說食草動物,食草動物需要教孩子的技能比較簡單,那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站以及食物的選擇。
我們先來看一下食草動物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我們以非洲大草原上最著名的羚羊湯氏瞪羚為例,湯氏瞪羚是一種小型的羚羊,它們的主要天敵就是獵豹。
湯氏瞪羚雖然是群居動物,但是在生產前,雌性瞪羚往往會獨自尋找一個隱蔽性相對較好的地方自己生產。當小瞪羚出生后,瞪羚媽媽會用嘴不斷的去觸碰小瞪羚,尤其是小瞪羚的腿部,這是一種刺激行為,能夠幫助小瞪羚盡快的站起來。
在瞪羚媽媽的幫助下,一般小瞪羚會在出生5分鐘內站起來,之后,在瞪羚媽媽的帶領下,小瞪羚在出生后的15-30分鐘能就會短暫的奔跑了。
此時,瞪羚媽媽帶著小瞪羚依然會藏在隱蔽的地方,等到4周大左右時,瞪羚媽媽就會帶著幼崽開始覓食了,此時的小瞪羚也可以吃固體食物了。在這個過程中,瞪羚媽媽會教孩子哪些植物是能吃的,該如何獲取食物,比如如何刨挖植物的根部。
這樣,在6個月后,瞪羚幼崽就可以自己在族群中生活了(雄性幼崽會被趕出族群,防止近親繁殖)。
食肉動物是如何教育后代的?
食肉動物的教育要比食草動物更加的復雜,因為食草動物的食物是固定在那的,而食肉動物的獵物是奔跑的。在《科學》雜志的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主要觀察和研究了三種食肉動物的教育,它們分別是狐獴、狼以及獵豹。
首先是狐獴。狐獴又稱貓鼬,它是中非地區獨有的一種獴科動物,有著深色的皮膚和稀疏的毛發,被稱為“動物界的太陽能電池板”。
狐獴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它們以家族為單位營群居的生活,有著極強的領地意識,一個族群平均由10只以上的狐獴組成。
狐獴屬于純正的食肉動物,其獵物主要以昆蟲、鳥類、蛇類以及嚙齒動物為主。與其他的哺乳動物一樣,狐獴幼崽也是以母乳為生的,但是它們的哺乳期通常只有60天,而且在這60天里,還有十幾天是奶與固體食物搭配的。
在斷奶前,狐獴會帶回來已經殺死的螞蚱和蝎子給幼崽吃,等到斷奶后,狐獴帶回來的獵物就變成了活的昆蟲,甚至是嚙齒類動物。當狐獴把活的獵物交給自己的孩子后,它們會在一旁觀察,看到獵物要跑了,它會立即抓住,如果是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會將翅膀扯掉,如果是嚙齒類動物,它會與幼崽一起控制它。
等到幼崽可以控制這些獵物后,它們會帶著幼崽去野外捕獵,在這個過程中,幼崽不但學會了捕獵什么樣的獵物,還學會了捕獵的方法。
其次是狼。相比較狐獴,狼的教育比較的省事,在斷奶前,它會讓幼崽們一起玩耍,以此來鍛煉奔跑能力。在斷奶后,狼通常會帶回老鼠來供幼崽們學習捕獵。等到1歲時,狼崽們就會跟隨狼群一起狩獵了,不過在前期,它們通常會在高處看“大人”們如何的捕獵,然后再慢慢的去參與。
最后是獵豹。獵豹教育孩子的與上面兩種動物基本相似,但是有一點是不同的,因為獵豹是靠速度吃飯的,而速度的訓練需要從小抓起,所以在獵豹幼崽斷奶后,獵豹會帶回獵物,只不過這些獵物并不是活的,而是死的。
此時,獵豹媽媽會咬住獵物拖著跑,讓自己的孩子在后面追,這樣在高強度的訓練下,獵豹幼崽一旦學成,就可以追高速奔跑的羚羊了。
動物的教育與人的教育的差異雖然動物和人都需要教育后代,但是二者的教育還是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的,因為動物教育自己的后代,更像是在傳授技能,這讓幼崽能夠更好的生存。但是,人類父母的教育更像是在塑造一種性格和建立感情。
我們舉個例子,羚羊讓自己的幼崽盡快的站起來,是為了更好的躲避天敵,從而在優勝劣汰中盡可能的保留下來,而人讓自己的孩子站起來,其實是一種互動,因為即便你不教孩子,他也能站起來,這與生存無關,反而與情感有關。
其次,在所有的動物中,人類的孩子與父母共處的時間應該是最長的,這也與情感的維系有關,因為在自然界中動物幼崽長大后通常是與父母分開的,有些分別還是一輩子,有些分離還是父母主動將孩子趕走的,之后,孩子的生死與自己無關。
而人類不是的,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的心就系在他身上,這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的,而原因就是感情的不斷維系。
因此,在我看來,人類父母的教育更像是一種感情維系中的修正,而動物父母的教育更像是一份工作,就是按部就班的教給了孩子東西后,就不再過問了。
總結任何的動物都需要教育下一代,但是動物的教育更像是在傳授技能,就像上學時老師講授知識一樣,而人類父母的教育其實是維系感情的一種表現,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
不過,相比較而言,雖然野生動物長大后不管孩子死活的行為有些冷血,但是這對于動物父母來說,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它們可以無牽無掛,而人類就恰恰相反了。